焦导师角色,共享育人智慧——我校举行第十六期“讲述教师心中的故事”分享会

  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,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旋律。9月24日,我校以“导师之‘导’”为主题举行教育故事分享会,旨在通过四位教师代表生动的实践,最佳的案例,宝贵的经验等,一起探寻精神的力量、思考价值的引领,从而提高育人的科学性、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
相红英老师:学业指导,画像过程

639a9701.jpg

相红英老师将学业指导视为对孩子学业过程的精细画像。她强调,在课堂听讲、作业诊断和答疑改进三个环节中,导师需倾听并理解学生,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。通过比较和修正想法,引导学生自主改错和重整知识,最终落实检测明晰。相老师认为,导师的职责在于在引导中清晰问题,在指导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,并在监督中确保行动的实施。

黄令老师:信任基础,换位思考

639a9752.jpg

黄令老师认为,导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,通过换位思考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。她提倡在课堂上营造一种高级的松弛感,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愿意向导师求助。黄老师指出,导师应在指出方向、持续追踪、及时反馈的过程中,成为学生信赖的人。她形象地比喻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如同氧化还原反应,既托举学生的成长,也使自己保持年轻态。

赵佳音老师:多想一层,多做一步

639a9781.jpg

赵佳音老师强调,作为导师,要多想一层、多做一步,与孩子一起探寻成长的道路。一帧帧总不赴约、不停地问你在哪的画面,一次次逐一分析、想办法解决的交流,她通过具体案例,展示了如何在问询中与孩子共同提高效率、追求更好的表现。赵老师希望以自我灵魂之火点燃另一个灵魂的绽放,与孩子一起经历四季变化,看一路风景,做陪伴者或同行人。

王枚老师:万能角色,自信快乐

639a9820.jpg

王枚老师认为,作为导师,自己可以成为孩子需要的每一个角色。她强调,导师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,而不是用别人的模式来规范他们,更不是增添焦虑,或者强求他们做到。正如《周书》中提到的“经师易求,人师难得”,王老师提醒自己要在自信快乐基础上拥有导师之乐,希望孩子们把自己揣在兜里,这不只是陪伴,更是提醒,更是慰藉,更是保证!

639a9840.jpg

亦师亦友伴花开,一束微光渐斑斓。此次教育故事分享会不仅展示了四位教师的育人智慧,也为我校教师聚焦导师角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。申敬红书记对分享做了点评,并勉励大家要经常总结反思,才能进步。

639a9829.jpg

申书记强调,导师之“导”不仅包含指导、引导行动的实践探索,更蕴含之道、知道思维的构建。我校一直以来对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业成就、个性特长、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,倡导亦师亦友的关系,通过专业建议、建立信任、坚持不懈和同理学生进行重点关爱,促进学生在认知、行为、习惯、品格、成果发展素养的闭环思维中更好地全面发展。

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,我校将继续讲好生动的育人故事,希望教师把理想与情怀,传递给每一个学生,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,努力成为新时代学生需要的最好老师,用教育情托举中国梦!

1.jpg